华泰 “悦”读时光:好书分享第十二期 - 《上帝之饮:六个瓶子里的历史

来源:淘金网官方    发布时间:2025-03-04 23:23:46

  在咖啡、茶饮、即饮等饮品充斥日常的今天,我们或许很难想象,一杯普通的饮品,竟能成为改写人类文明进程的隐形推手。本书恰恰以这种以小见大的视角,将啤酒、葡萄酒、烈酒、咖啡、茶和可乐六种饮品,串联成一部跨越万年的文明史诗。作者汤姆·斯丹迪奇并未止步于描述饮品的风味与工艺,而是凭借历史学家的敏锐和科技记者的洞察,揭示了这些杯中物如何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催化剂。

  饮品对人类行为的重塑远超想象。当苏美尔人用啤酒作为修建神庙的工资时,饮品已不仅是解渴的工具,而是摇身一变成为社会契约的载体。当希腊人用葡萄酒罐的款式区分阶级时,饮品本身被贴上权力与地位的标签。烈性酒助推奴隶贸易与殖民进程,烈酒品类从白兰地到威士忌的发展见证了贸易发展、技术进步、战争以及权力更迭。

  随后咖啡登上历史舞台,深得知识分子与商人青睐,映射无数思辨的风云变幻。东印度公司用换取中国茶叶时,饮品化身为全球贸易失衡的推手,同时也推进了消费品生产的工业化进程。19世纪起可口可乐兴盛,其代表的全球化浪潮让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都能在街角的便利店轻松买到同一品牌的可乐产品。

  饮品的历史也是人类需求与技术、资本以及文化共振的历史。本书中提及的六类饮品演变的本质是消费需求驱动的社会关系演变史,每一次饮品革命的背后都是供需关系的重构。从古至今,消费品的功能价值与符号价值始终交织,不同饮品品类始终满足饮用需求与社会身份表达,在此过程中价值观输出也慢慢的变成为零售与贸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以消费行业分析视角回味本书内容,我们再度丰富消费赛道投资的多维分析框架,巩固消费品研究逻辑,以期更敏锐地把握市场脉搏,洞察新一轮消费浪潮中的机遇与挑战。

  据史书记载,啤酒在近东地区广为饮用应为公元前4000年。彼时人类饮用由糖化谷物做成的粥,该类粥放置若干天后经发酵成为啤酒原型。后续两河流域的谷物剩余催生了啤酒的酿造。随着农业的慢慢地发展,粮食产量持续不断的增加,剩余的谷物为啤酒酿造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而啤酒酿造对谷物的持续需求又反过来刺激人们一直在改进灌溉技术,以保障谷物的稳定供应。在此过程中,人们逐渐形成了最早的农业定居社会。从游牧生活向定居生活的转变,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关键转折点,而啤酒在其中发挥了无法替代的作用。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考古发现了大量与啤酒酿造相关的遗迹,这些遗迹表明啤酒的酿造与当地农业定居社会的形成几乎同步。

  早期啤酒已具备较强社交属性,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壁画上清晰记载了最早期的饮酒方式:两人用苇管从同一个陶制大酒坛中吸饮啤酒。后随人类进步,可人手一杯分而饮之,但在不需要吸管的情况下共饮的场景仍常见,与人分享饮料成了好客和友好的象征。啤酒同时被赋予超自然属性,对于新石器时期的饮用者来说,引用啤酒所产生的麻醉精神、模糊意识的作用无比神奇,各民族编造出诸神发明啤酒酿造术的神话,故啤酒被认为是“神授之品”,苏美尔人与埃及人将其用于宗教仪式、丰收庆典、葬礼祭祀等场合。

  农业生产带来的剩余粮食,如同打开现代文明之门的钥匙。它使得一部分社会成员得以从繁重的粮食生产中解放出来,转而从事手工业、商业等其他职业,推动了社会分工的细化和专业化,为人类迈向现代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啤酒成为支付手段的一种,据史料记载,苏美尔城邦的祭司用配给面包或啤酒的方式支付工程费用,古埃及为建造金字塔的工人每日配发4-5升啤酒,在没有合同约束的时代,啤酒见证了社会契约的诞生。

  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葡萄酒不单单是一种饮品,而是社会阶层划分的鲜明标志,还是社交工具和文化象征。在古希腊的社交场合中,葡萄酒的饮用方式和品类选择反映出严格的等级制度。在贵族举办的宴会上,他们会选用上等的葡萄酒,盛放在精美的酒器中供宾客们享用。这些葡萄酒往往来自特定的产地,经过精心酿造和陈酿,口感醇厚、香气浓郁。而平民百姓则只能饮用普通的葡萄酒,这些酒的品质和口感相对较差,价格也更为亲民。在古希腊的酒宴上,人们会围绕着葡萄酒展开各种活动,如诗歌朗诵、音乐演奏、哲学讨论等。贵族们通过举办奢华的酒宴,展示自己的财富和地位,借此机会结交权贵,扩大社交圈。

  葡萄酒贸易的兴起,与双耳陶罐的标准化设计相互促进,一同推动了地中海商业网络的形成。双耳陶罐的标准化设计,是葡萄酒贸易发展历史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葡萄酒贸易的繁荣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这种陶罐具有独特的形状和结构,其腹部较大,可以容纳较多的葡萄酒;颈部较细,便于密封和搬运。双耳陶罐的材质通常为黏土,拥有非常良好的透气性和保温性,能够为葡萄酒提供一个相对来说比较稳定的储存环境。随着葡萄酒贸易的持续不断的发展,双耳陶罐的设计逐渐标准化。这种标准化设计使得陶罐的生产更高效,成本更低,同时也便于在海运过程中进行堆叠和固定,大幅度的降低了运输成本和风险。在古罗马时期,双耳陶罐已成为葡萄酒运输的主要容器,通过海运和陆运,将葡萄酒运往罗马帝国的各个角落,甚至远销到其他地区。

  在葡萄酒贸易中,早期的品牌溢价雏形开始显现。一些特定产地或酒庄的葡萄酒,由于其独特的品质和声誉,在市场上享有较高的价格。

  加勒比甘蔗种植园的朗姆酒贸易依赖奴隶制。烈酒的全球化始于阿拉伯炼金术士改进的蒸馏技术,这一技术传入欧洲后,被用来生产高浓度酒精饮品。16-18世纪,欧洲殖民者发现甘蔗种植园与烈酒生产的结合能带来巨额利润。加勒比地区的英国殖民者利用甘蔗副产品糖蜜酿造朗姆酒,其成本低廉且不影响蔗糖生产,迅速成为奴隶贸易中的硬通货。

  种植园经济完全依赖奴隶劳动。非洲奴隶被贩卖至加勒比地区,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种植甘蔗、榨取糖蜜,再通过蒸馏制成朗姆酒。这一过程形成三角贸易闭环:欧洲工业品→非洲奴隶→美洲蔗糖和朗姆酒→欧洲市场。

  烈酒甚至成为殖民权力博弈的工具。1764年英国颁布《糖蜜税法》,对北美殖民地进口非英属糖蜜(朗姆酒原料)征收高额关税,引发殖民地强烈。美国开国元勋约翰·亚当斯直言:“糖蜜是独立运动的导火索之一”。烈酒贸易的垄断与反垄断,深刻揭示了殖民经济对暴力和剥削的依赖。

  廉价烈酒在18世纪欧洲工人阶层普及。烈酒在欧洲本土的普及同样充满矛盾。蒸馏技术使酒精浓度提升至40%以上,且生产所带来的成本远低于葡萄酒,迅速成为工人阶级的麻醉剂。这种成瘾性消费具有双重性。短期看,烈酒缓解了工业革命初期工人的生存焦虑。工厂主甚至将烈酒作为工资补充,以维持工人的高强度劳动;但长期看,酗酒加剧了贫困循环。

  与酒馆的混沌不同,咖啡馆推崇清醒、理性的交流方式,直接推动了科学革命和民主思想的传播。带来的清醒状态,象征着欧洲社会从蒙昧向理性的转型。

  作为酒精饮品的重要替代品,咖啡逐渐走上世界舞台,并深得知识分子和商人们的青睐。17世纪的欧洲咖啡馆除了提供美味的咖啡饮品,还会提供报纸、杂志等阅读材料,让顾客在品尝咖啡的同时,能够了解到最新的时事新闻和文化动态。信息交换中心的定位使咖啡馆成为无数思辨的摇篮,各领域领军人物在此辩论科学与哲学,孕育启蒙运动。

  各界学者思想间的碰撞奠定了咖啡馆的商业洽谈属性。早期科学家们就不成熟的想法和理论在咖啡馆交换意见,后续企业家和科学家在咖啡馆携手合作、探索新发现。该勇于创新和实践的“咖啡馆精神”传播至多个行业,18世纪末咖啡馆不断充当船主、保险商甚至证券经纪人的交易场所。

  咖啡带来的清醒状态使其成为脑力劳动者的青睐。相比于17世纪前酒类的盛行,咖啡带来的清醒感受使人耳目一新,据此咖啡一度成为欧洲最受欢迎的饮品。

  咖啡发展进程中,曾发生过两场意义深远的革命。一是英国金融革命,18世纪末不断活跃的“咖啡馆交易”催生一系列金融创新,市场化理念层出不穷,伦敦取代阿姆斯特丹成为当时的世界金融中心。二是法国大革命,巴黎的咖啡馆成为法国大革命思想的策源地,借用法国历史学家米什莱的话,“那些整日聚集在普各伯咖啡馆的人们用敏锐的洞察力在他们饮用的黑色饮料深处看见了革命年代的光明。”

  茶起源于中国,最初作为具有药用价值的饮品仅供少数人享用。16世纪,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茶叶这一神秘的东方饮品逐渐进入西方人的视野。葡萄牙和荷兰率先开展茶叶贸易,将中国茶叶运往欧洲,饮茶之风在欧洲贵族间悄然兴起,茶叶成了备受追捧的奢侈品。在这一时期,贸易相对和平,中国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把控着茶叶的生产与贸易路线,欧洲商人只能按中国的贸易规则来进行交易。

  随着饮茶习惯在欧洲大众中普及,茶叶市场需求激增,欧洲对中国茶叶的进口量不断攀升。然而,欧洲能向中国出口的商品却极为有限,导致贸易逆差严重。为了扭转这一局面,东印度公司采取罪恶的贸易策略,大量流入中国。清政府为维护国家利益和民众健康,开展禁烟运动,这直接引发了第一次战争。这场战争打破了原有的贸易格局,中国被迫开放更多通商口岸,茶叶出口的主动权遭到削弱。

  为了进一步控制茶叶贸易,摆脱对中国茶叶的过度依赖,英国开始在其殖民地印度和锡兰进行茶叶种植实验。英国派遣植物学家从中国盗取茶种和制茶技术,在印度和锡兰大规模种植茶树。印度和锡兰茶叶凭借价格上的优势和工业化生产的规模效应,对中国茶叶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产生了巨大冲击。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逐渐失去原有定价权,在与印度、锡兰茶叶的竞争中陷入被动。

  随着殖民扩张背景下的茶叶生产转移,国际茶叶贸易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印度和锡兰成为新的茶叶出口大国,占据了大量国际市场。同时,欧洲国家通过制定贸易规则和标准,进一步巩固了在茶叶贸易中的主导地位。茶行业出口格局自此重构。

  19世纪的美国通过零部件生产的方式使消费品的大规模生产交换成为可能,阶级差异的弱化为产品标准化奠基。

  可口可乐的全球化模式始于其独特的“浓缩液供应+本地灌装”体系。1886年药剂师彭伯顿发明可乐配方后,阿萨·坎德勒于1892年成立公司,将糖浆配方作为核心机密,仅以特许授权形式向全球装瓶商提供浓缩液。相比于咖啡和茶,可乐适于全天候饮用、老少皆宜,具备广泛的受众群体,天然具备巨大的需求潜力。

  截至二战爆发之时,可口可乐已打入多个国家的市场。美国在向各地派遣兵力的同时,随之登陆的还有可口可乐,其军属品属性使可口可乐在蔗糖配额面前保持高市场占有率。与此同时公司在离驻军基地最近的地方设立专门的装瓶厂与汽水厂,战争时期的急速扩张建厂为可口可乐全球化做下充分铺垫,战后重建时期这类军用生产线持续运转,销售对象转为平民。

  随美国与世界各国可乐的文化符号象征逐渐显现:可口可乐被看作是美国的象征,北约建立后其象征意义逐渐扩张至整个西方世界价值观——自由、民主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20世纪40年代,反美扩张势力将可口可乐作为目标进行反击,部分法国人将可口可乐海外销售称为“可乐殖动”。

  可口可乐无疑是全球化最具代表性的单品。从早期在各地建厂扎根,到与百事可乐在全世界内的激烈竞争,可口可乐的成功背后,映射出美国的崛起、资本主义的兴盛以及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以饮品为例,文中所提到的六类经典饮品都从解渴、提神或单纯的口味方面出发,在发展进程中揉入精神价值,如身份认同、文化符号等,具体例子可参考古希腊对葡萄酒的三六九等分类、欧洲人民对咖啡赋予的理性和创新内涵等。

  实用价值与身份认同不断互相强化,巩固饮品在众多消费品中的生态位,就以咖啡为例,脑力劳动者因清醒需求而需要咖啡,咖啡也在脑力劳动群体的身份认同中不断强化其“书卷气”属性;另一个实用价值与身份认同互相强化的例子是茅台。

  盛装葡萄酒的陶罐标准促进了葡萄酒贸易,蒸馏技术的普及也加快了烈酒品类在各地的蔓延。当今冷链物流的不断迭代造就了一系列连锁品牌的高效供应链,如国内茶饮门店的爆发式增长与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的加速完善与高质量转型几乎都集中在2018年前后;具备自营物流体系的餐饮品牌如肯德基、麦当劳其扩张步伐更是稳健,市场地位难以撼动。

  观察书中几类饮料发展规模与扩张进程,显而易见消费品品类主导权的争夺实质上是国与国间经济实力与文化自信的博弈。就葡萄酒品类而言,古罗马虽战胜古希腊,但古希腊文化烙印仍深深镌刻在古罗马文化中;可口可乐的顺利出海也得益于战争期间美国国力的跃升。贸易全球化浪潮下,对消费品的认同隐含着对出口国国力与文化的认可。这也侧面说明近年来中国国力持续增强进程中,出海品类不断乘风破浪的事实。国内消费出海天花板仍有很大想象空间。

  基于本书内容与上述三大定律,我们进一步丰富消费赛道的多维投资框架,以以期更敏锐地把握市场脉搏:

  1、产品维度:成瘾性、高频刚需类产品具备穿透不同文化差异的能力,需求端天花板更高。茶、酒精、咖啡等饮品的全球化历程无一不在证明人类对于成瘾性产品的痴迷以及该类产品与生俱来的贸易属性。而高频刚需类产品则因需求粘性高,往往伴随着规模化扩张的潜力,如本书中提及早期啤酒因谷物发酵技术的普及而成为古埃及工人的液体面包,目光转回现代,瓶装水依托标准化生产覆盖全球市场。

  2、文化维度:文化叙事与价值观共振,消费品牌间的终极竞争是文化叙事的争夺。17世纪欧洲贵族通过饮用中国茶彰显身份,英国更将下午茶塑造为国民身份象征;葡萄酒则与基督教圣餐仪式深度捆绑,成为宗教与世俗生活间的桥梁。现代消费品面临两大文化命题,一是本土化深度,能否像茅台依托酱香工艺般成为领域代名词?二是全球化兼容度,优秀案例如星巴克将咖啡馆早期形态转为“第三空间”的灵感,以不同店面与装修适配不同市场社交需求。

  3、供应链维度:供应链革命往往重塑行业格局。可口可乐凭借糖浆浓缩技术和瓶装授权体系实现全球扩张。我国较为贴近这一供应链特征的企业为蜜雪冰城,通过极致供应链体系与万店规模将单杯成本稳定在较低水平,于激烈市占率争夺战中牢牢占领茶饮市场龙头地位。

  4、风险维度:关注潜在的健康与政策风险。咖啡、可乐与茶的风靡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得益于人们基于身体反应对酒类的阶段性摒弃。消费品品类面对的Fashion risk之一便是人类健康观念的转变,当今风靡的无糖气泡水、原叶鲜奶茶等品类均受大众健康观念改变驱动。与此同时需关注高度成瘾性品类与含糖较高品类在政策上的限制情况。

  人类文明的长河中,饮品始终是需求与技术的结晶,是资本与文化博弈的载体。《上帝之饮:六个瓶子里的历史》一书以六种液体为棱镜,折射出文明演进的隐秘逻辑:从新石器时代啤酒催生农业定居,到葡萄酒与宗教权力共舞;从咖啡点燃启蒙运动的理性之光,到茶与可乐编织全球贸易网络——每一杯饮品的背后,都是人性需求与时代命题的共振。

  饮料的本质,是技术、资本与文化的三重变奏。酒的发酵技术奠定了早期城邦的经济基础,蒸馏酒的出现让殖民者得以用朗姆酒交换非洲奴隶,可口可乐的糖浆配方与瓶装流水线世纪消费主义的图腾。

  今日的消费市场,依然延续着液体文明史的核心法则。当人们手握一杯现制饮品时,消费的不仅是糖分与的生理满足,更是对文化符号的回应;消费品行业竞争的本质仍是商品质量、成本控制能力与供应链效率的比拼。

  投资者需从历史的镜鉴中提炼智慧:真正伟大的消费品牌,往往诞生于人性需求的精准捕捉(如酒精对社交的催化)、技术革命的成熟节点(如瓶装技术对饮品便携性的突破),以及文化思潮的涌动之处(如隐含理性与创新思潮的咖啡风靡全欧洲、可乐作为西方文化代表在战时持续传播)。饮料的故事从未终结,它只是不断变换形态,继续流淌在人类对美好生活的永恒追寻中。



上一篇:年产15万吨矿泉水厂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下一篇:全球与中国工业自动化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的新趋势预测报告
联系我们
1688企业店
淘金网官方

扫一扫,咨询报价

友情链接

扫一扫下单购买